《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(柒)》(以下簡稱為《清華七》),2017年4月出版,收錄了四篇內容,分別是:〈子犯子餘〉、〈晉文公入於晉〉、〈趙簡子〉、〈越公其事〉等。 下面欄位中的「字數」統計,根據原考釋的釋文,包含了補缺的漏字在其中。

冊數

篇名

簡數

簡長
(公分)

字數
(字)

內容簡述

備註

子犯子餘

15

45

603

簡文的性質,類於《國語》,記述重耳流亡到秦國時,子犯、子餘回覆秦穆公的詰難,以及秦穆公、重耳分別問政於蹇叔。子犯強調了重耳的品行,陳說重耳的流亡是不順遂禍患私利的發生而「節中於天」的行為。子餘論述了重耳諸臣的良行及守志共利,重耳並非獨有其志,而是有良臣何志同方,否定了秦穆公對重耳「無良左右」的質疑。蹇叔答秦穆公二問,述說民心易成或難成取決於處在上位的人是否合度,並分別以賢王湯、昏王紂為例論政。對重耳的興邦與亡邦之問,蹇叔指出,這在於他自己心中是以興邦的王還是亡邦的王為效法的對象。蹇叔答秦穆公、重耳之問,互為應合,論說邦的興衰存亡都決定於在上位者,這也是本篇簡文的主旨。(《清華七》,頁91)

三道編,第一、四、五、六簡在第一道編繩處殘斷,各殘缺三字,第十四簡的簡首殘缺一字,其他都保存完好篇題「子○(犯)子余(餘)」書於第一簡簡背,近第一道編繩,與正文是同一書手。簡文無次序編號,有點斷及結尾符號。本篇簡與《晉文公入於晉》形制、字跡相同,而且都是記晉國史事,當為同時書寫。(《清華七》,頁91)

晉文公入於晉

8

45

317

簡文敘述晉文公結束流亡返國之後,整頓內政、董理刑狡、豐潔祭祀、務稼修洫、增設武備,城漢一戰而霸,大得河東之諸候。簡文內容與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諸書多可印證,論說兵制一節尤為詳盡,可補史籍之闕。(《清華七》,頁100)

除第一、五簡有殘缺外,其他基本完整。原簡無篇題、序號礑前篇題、簡序係據簡文內容擬定編排。(《清華七》,頁100)

趙簡子

11

41.6

343

全篇由兩部分組成。前為范獻子對趟簡子的進諫,後係趙簡子和成○(鱄)的問答。范獻子和趙簡子都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。成鱄也是晉國大夫,見於《左傳》和《說苑》。前一部分反映了范獻子和趙簡子這對政壇冤家之間的微妙關係。後一部分通過趙 簡子和成鱄的問題,闡述了儉、奢與禮以及國家治理之間的辯證關係。簡文對於研究春秋晚期的歷史和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(《清華七》,頁106)

除第四、十一簡有殘缺外,其他基本完整。原簡無序號,目前次第依內容和簡忠信息編排。(《清華七》,頁106)

越公其事

75

41.6

2335

全篇共十一章,章尾有標誌符號,或簡尾留白,或章間空白。簡文內容與《國語》之《吳語》和《越語》密切相關。《國語.吳語》、《越語上》、《越語下》和《越公其事》都是以句踐滅吳為主題的歷史故事,四篇的整體結構大致相同,都是從句踐兵敗開始,經過委曲求成,勵精圖治,最終滅吳。《越公其事》首尾與《國語.吳語》、《越語》所載幾乎全同,所殘缺的內容大都可據以補出,說明它們有共同的史料源源。從上述情況來看,戰國時期,句踐滅吳的歷史已經故事化,在各地普遍流傳。《越公其事》比較全面地闡釋了句踐取勝的原因,多有政論色彩。此外,在語言上很有特色,文辭華麗,描寫細變,使用了大量的雙音節詞,與清華簡《繫年》的簡約精煉形成鮮明對比。有些詞語一度失傳,在較晚的文獻裡又再度出現,這種現象很值得重視。(《清華七》,頁112-113)

本篇原有篇題「越公其事」在篇尾,與正文連屬,無間隔。簡文略有殘缺,首、尾兩章殘斷較為嚴重,文義基本完整。全篇書寫工整,謹嚴整飭,字體略呈扁平狀,字跡首尾一致,為同一人所寫。該類字跡在清華簡中比較多,與第六輯已經公布的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、《鄭文公問太伯(甲、乙)》、《子儀》等相似。(《清華七》,頁1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