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(捌)》(以下簡稱為《清華八》),2018年11月出版,收錄了八篇內容,分別是:〈攝命〉〈邦家之政〉、〈邦家處位〉、〈治邦之道〉、〈心是謂中〉、〈天下之道〉、〈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〉、〈虞夏殷周之治〉等。 下面欄位中的「字數」統計,根據原考釋的釋文,包含了補缺的漏字在其中。

冊數

篇名

簡數

簡長
(公分)

字數
(字)

內容簡述

備註

攝命

32

45

1002

篇題「攝命」為整理者根據簡文內容擬定。篇末「唯九月既望壬申,王在鎬京,各于大室,即位,咸。士疌右伯攝,立在中廷,北鄉。王呼作冊任冊命伯攝」云云,與西周冊命銘文基本一致。全篇主體部分為周天子冊命「攝」之命辭,文句與《周書》、西周中免期銅器銘文相類。冊命對象「攝」,篇末稱「伯攝」,為嫡長,篇中稱「王子」,又有王曰「高奉乃身」等語,推測「攝」或即懿王太子夷王燮,而篇中周天子則為孝王辟方。簡文中天子命攝「出納胈命」,協於畿內御事百官與畿外四方小大邦,告誡攝當勤恤政事、恫瘝小民,毋敢怠怖、酗酒,可見冊命的等級規格。總之,本篇育「書」類文獻,對於西周史研究有重要意義。(《清華八》,頁109)

第三、二五、二九簡略有殘缺,其他基本完整。簡背有序號,無篇題。(《清華八》,頁109)

邦家之政

13

45

342

原冊未見篇題,今篇名據內容及簡文有見「邦家之政」擬定。簡文假託孔子與某公對話的形式闡述作者治國為政的理念。全篇大致分為三段:前段從政面敘述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做法;第二段則從反面揭示導致國家衰敗破亡的原因;末段倡導從古,慎始扶政,善治人事。大體而言,本篇主要反映儒家的理念,在諸如節儉、薄葬、均分等方面又與墨家思想相合。(《清華八》,頁121)

其中第三簡上、下段及第五、一三簡上段有殘缺。滿簡書寫二十八至三十四字不等,文字較清晰。簡背書次序號「三」至「十三」,缺序號「一」、「二」。簡背有劃痕,但原冊未按劃痕規得編聯。今按序號復原,則內容連貫順暢。(《清華八》,頁121)

邦家處位

11

41.5

420

本篇簡文開篇便提出「邦家處位」「君臣必果以度」,然後以正反對比的方式 析不同的用人之道導致的不同後果。強調用人以「度」的重要性,推崇貢選良人,認為「取能有度」,則「政是導之」,而無須求助權謀。(《清華八》,頁127)

簡背有編號。第九簡上部殘缺約二十字,第十簡中上部殘缺約六至七字,其餘完整。原無篇題,現篇題取簡首四字而定。(《清華八》,頁127)

治邦之道

27

44.6

1292

簡文圍繞如何治國安邦展開,其中許多論述與《墨子》一書的思想關係密切,涉及尚賢、節用、節葬、非命等內容,應該是一篇與墨學有關的佚文。眾所周知,墨子是戰國初年的著名思想家,墨家學說在戰國時期曾為顯學,但此前與墨學相關的出土材料比較少見。本篇簡文的面世,對研究墨家學說及其在戰國時期的傳播頗有價值。(《清華八》,頁135)

三道編。簡文原無篇題,無序號。其中第二二簡上有「此治邦之道,智者智(知)之」之語,今據簡文主題,取此句中「治邦之道」四字命名本篇。本篇所使用的竹簡依其形制可分為三組,每組簡背皆有劃痕,對於全篇的編聯頗有參考,但如果完全按照劃痕排序,一些文句又抨格難通;此外,由於開頭和中間部分可能有一些竹簡缺失,而且有些竹簡的簡首或簡尾有殘損,使得竹簡的編聯非常棘手;再加上簡文的字迹比較潦草模糊,有些字還不能確釋,也給本篇簡文的整理帶來了很大困難。因此,整理者主要從竹簡的內容出發,並參考形制和劃痕等信息,來進行本篇簡文的編聯復原。(《清華八》,頁135)

心是謂中

7

44.6

237

簡文謂「心」「處身之中」,主宰「百體」和「四相」,決定人的好惡言行,為君者憂民之心,應以此為鑒,統治其人民。簡文強調人之有為,在於謀而有度,處理好「心」與「身」、「身命」與「天命」的關係,體現了戰國時期有關天命、心性的思想。(《清華八》,頁148)

其中第一、六簡下部略殘,內容完整。簡文無篇題,無序號,今簡序根據文意並結合簡背劃痕等排列,篇題取自簡文。(《清華八》,頁148)

天下之道

7

41.6

217

簡文認為天下之道就是一守一攻,而攻守之道關鍵在於得民心。又以昔三王之所以取之器和陳之道為例,說明得民心的方法以及省察民心的重要性。(《清華八》,頁153)

滿簡書四十至四十三字,三道編,簡背有劃痕,無序號,無篇題。今篇題取自第一簡前四字,簡序參考劃痕等綜合排定。(《清華八》,頁153)

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

7

41.6

185

本篇據內容可分為四組:第一組是一年中八個節氣的算,與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不同,有助於研究二十四節氣的形成;第二組講酸甘苦辛鹹五味的功效,相關內容見於《黃帝內經.素問》等古醫書;第三組是五祀、五神與五行的相配;第四組講述木火金水土五行各自的特點。(《清華八》,頁157)

據簡背劃痕,第三、四簡,第四、五簡之間有缺簡,其他基本完整。原無序號,無標題,現題據文意擬定。(《清華八》,頁157)

虞夏殷周之治

3

41.6

104

本篇以虞、夏、商、周禮樂由樸素一步步走向奢華,以致從夏代的「海弘有不至者」,到商代的「海內有不至者」,周代的「海外之諸侯歸而不來」,來闡發崇儉戒奢的治國思想。簡文涉及夏、商、周三代的禮樂制度,類似內容見於《韓非子.十過》、《說苑.反質》由余與秦穆公的對話,對於研究夏、商、周的禮樂制度有一定的文獻價值。(《清華八》,頁161)

原無序號,現題據文意擬定。(《清華八》,頁161)